神經膠質瘤簡稱膠質瘤,是發(fā)生于神經外胚層的腫瘤。神經外胚層發(fā)生的腫瘤有兩類,一類由間質細胞形成,稱為膠質瘤;另一類由實質細胞形成,稱神經元腫瘤。由于從病原學與形態(tài)學上還不能將這兩類腫瘤*區(qū)別,而起源于間質細胞的膠質瘤又比起源于實質細胞的神經元腫瘤常見得多,所以將神經元腫瘤包括有膠質瘤中,統(tǒng)稱為膠質瘤。ELISA試劑盒
膠質瘤的分類方法很多,臨床工作者往往采用的是分類比較簡單的Kernohan分類法。各型膠質瘤中,以星形細胞瘤zui多,其次為膠質母細胞瘤,其后依次為髓母細胞瘤、室管膜瘤、少枝膠質瘤、松果體瘤、混合性膠質瘤、脈絡叢乳狀瘤、未分類膠質瘤及神經元性腫瘤。各型膠質瘤的好發(fā)部位不同,如星形細胞瘤成人多見于大腦半球,兒童則多發(fā)在小腦;膠質母細胞瘤幾乎均發(fā)生于大腦半球;髓母細胞瘤發(fā)生于小腦蚓部;室管膜瘤多見于第4腦室;少枝膠質瘤大多發(fā)生于在腦半球。
膠質瘤以男性較多見,特別在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髓母細胞瘤,男性明顯多于女性。各型膠質母細胞瘤多見于中年,室管膜瘤多見于兒童及青年,髓母細胞瘤幾乎都發(fā)生在兒童。膠質瘤的部位與年齡也有一定關系,如大腦星形細胞瘤和膠質母細胞瘤多見于成人,小腦膠質瘤(星形細胞瘤、髓母細胞瘤、室管膜瘤)多見于兒童。
膠質瘤大多緩慢發(fā)病,自出現(xiàn)癥狀至就診時間一般為數(shù)周至數(shù)月,少數(shù)可達數(shù)年。惡性程度高的和后顱窩腫瘤病史較短,較良性的或位于靜區(qū)的腫瘤病史較長。腫瘤若有出血或囊變,癥狀會突然加重,甚至有類似腦血管病的發(fā)病過程。膠質瘤的臨床癥狀可分兩方面,一是顱內壓增高癥狀,如頭痛、嘔吐、視力減退、復視、精神癥狀等;另一是腫瘤壓、浸潤、破壞腦組織所產生的局灶癥狀,早期可表現(xiàn)為刺激癥狀如局限性癲癇,后期表現(xiàn)為神經功能缺失癥狀如癱瘓。ELISA試劑盒
膠質瘤的診斷,根據其生物學特征、年齡、性別、好發(fā)部位及臨床過程進行分析,在病史及體征基礎上,采用電生、超聲波、放射性核素、放射學及核磁共振等輔助檢查,定位正確率幾乎是100%,定性診斷正確率可在90%以上。膠質瘤的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由于腫瘤呈浸潤性生長,與腦組織無明確分界,難以*切除,術后進行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免疫治療極為必要。手術治療的原則是在保存神經功能的前提下盡可能切除腫瘤。早期腫瘤較小又位于適當部位者可爭取全部切除。位于額葉或顳葉的腫瘤,可作腦葉切除。當額葉或顳葉腫瘤范圍較廣不能全部切除時,可同時切除額極或顳極作內減壓術。腫瘤位于運動、言語區(qū)而無明顯偏癱、失語者,宜注意保存神經功能,適當切除腫瘤,避免發(fā)生嚴重后遺癥。腦室腫瘤宜從非功能區(qū)切開腦組織進入腦室,盡可能切除腫瘤,解除腦梗阻。位于丘腦、腦干的膠質瘤,除小的結節(jié)性或囊性者可作切除外,一般作分流術,緩解增高的顱內壓后,進行放射治療等綜合治療。放射治療宜在手術后一般狀況恢復后盡早進行。ELISA試劑盒
膠質瘤的化學治療傾向于聯(lián)合用藥,根據細胞動力學和藥物對細胞周期的特異性,用幾種藥物以提高療效。如亞硝基脲類藥物與VCR、PCB聯(lián)合應用,或與VM26、ADM、甲氨喋呤(MTX)、博來霉素(BLM)等聯(lián)合應用。為提高局部藥物濃度、降低全身毒性,亦可采用特殊給藥途徑,如通過Ommaya儲液器,局部注入ADM、MTX。通過選擇性導管從供應腫瘤血液的動脈注入腫癌藥物。
膠質瘤的免疫治療,包括主動免疫接種腫瘤疫苗、淋巴結內注入免疫核糖核酸及應用免疫調節(jié)劑如左旋咪唑、PSK、PSP等也都在臨床應用,可收到減輕放療化療反應,增強免疫力的作用。
膠質瘤的抑制腫瘤血管生成療法,目前“羥基它里寧”(bufotanine)是膠質瘤的抑制腫瘤血管生成療法較的以基因表達作用的藥物。ELISA試劑盒
© 2024 上海一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滬ICP備14030958號-14 管理登陸 技術支持:化工儀器網 GoogleSitemap